企業文化

當前位置:首頁 > 企業(ye) 文化 > 鹽業(ye) 史話

西藏芒康鹽井鹽田:千年技藝走進現代社會
信息來源: 發布時間:2014-07-03 瀏覽:8455 次

新華網拉薩6月28日電(記者王守寶 文濤)清晨,藍天上的白雲(yun) 映在古老鹽田上,次仁曲珍走到瀾滄江岸邊,將鹽池裏的鹵水裝進木質鹽桶,沿著鹽田間狹窄小路蹣跚而上,背到鹽田邊並傾(qing) 倒在上麵。 

這就是西藏芒康縣鹽井鹽田傳(chuan) 統的曬鹽技藝場景,有著上千年曆史。這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an) 名錄,用作曬鹽的古老鹽田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 

瀾滄江流域綿延2000多公裏,卻在西藏芒康納西民族鄉(xiang) 這一片不大的地方,自然生成一些特殊泉眼,流出的泉水含有較高鹽分,當地百姓正是利用這種含鹽量高的泉水,發明了流傳(chuan) 千年的曬鹽技藝,並逐漸形成了幾千塊用於(yu) 曬鹽的鹽田。 

瀾滄江攜帶泥沙在河穀穿行,登高望去,如萬(wan) 匹駿馬卷起滾滾黃土在峽穀間奔跑。相比這種壯觀的氣勢,江兩(liang) 岸,靜靜地矗立著幾千塊方格形狀的鹽田,大小4平米到12平米不等,依山傍水,細細數來,鹽田層層疊疊,可以累加到8到9層,像密集的古老閣樓鑲在山腰上。 

鹽田的構造也很奇特,將幾根到十幾根不等的原木插在江岸地麵,在上麵橫鋪木板,再將瀾滄江兩(liang) 岸山上的泥土鋪灑在上麵,以此形成鹽田。

據當地百姓說,鹽田使用的樹木是在鹽水裏浸泡過的,很結實,耐腐蝕。鹽田上麵橫鋪的木板每隔一段時間會(hui) 取下來,在鹵水池裏浸泡,這樣木板中積累的鹽分會(hui) 釋放到水中,可以進一步提升鹵水池中鹵水的含鹽量。 

記者采訪時正好是加達村對岸的上鹽井村成品鹽收獲的時候,百姓將成品鹽裝進白色麻袋,一匹匹騾子或馬馱著裝滿鹽的白麻袋,沿著山腰間的崎嶇山路前行,以這種方式將這些鹽運送回家,讓我們(men) 仿佛再次看到古時候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。 

次仁曲珍說,以前,這片鹽田是百姓維持生活的重要來源,百姓將產(chan) 的鹽用騾馬馱運到左貢縣、貢覺縣等周邊一些地方,或者更遠的雲(yun) 南和四川等地,用鹽來換取青稞、茶葉或者布匹等生活必需品。可以說,這裏的鹽為(wei) 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 

時光劃過千年曆史。今天,這裏的百姓依然有很多在從(cong) 事曬鹽工作,但光陰流轉也帶來了現代化的新技術,新的生產(chan) 方式,古老文明也隨著社會(hui) 的發展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。 

“以前,百姓背著一隻裝鹵水的木質鹽桶或者挑著彎彎的扁擔,兩(liang) 邊掛上鹽桶,將鹵水運送到鹽田,現在,這種完全人工的技藝在這裏已經不多見。”次仁曲珍感慨。 

在鹽田,可以看到,百姓為(wei) 了提供工作效率,已經使用了現代化的水泵在抽取鹵水,機械與(yu) 古老的鹽田形成鮮明對比,遠古和現代在這裏交匯。 

同時,現代社會(hui) 的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也改寫(xie) 著當地百姓的傳(chuan) 統生活方式。據納西民族鄉(xiang) 納西村村民斯朗紮西介紹,鹽田產(chan) 出的成品鹽需要經過抽取或背鹵水等多道程序,勞動強度較大,但收入低,因此,相較於(yu) 從(cong) 事傳(chuan) 統的曬鹽技藝,一些百姓內(nei) 心傾(qing) 向於(yu) 選擇外出務工。 

除了外出務工,有些村民還經營了農(nong) 家樂(le) ,納西村的洛鬆頓珠是嚐試新致富方式的一位,靠著家裏400多平米的房子,他開了家庭旅館和小吃店,辦起了農(nong) 家樂(le) ,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十幾萬(wan) 。在這些更高收入的激勵下,傳(chuan) 統的曬鹽技藝似乎對他不再有很強的吸引力。 

古老的技藝,一段時光的縮影,一段社會(hui) 生產(chan) 力發展的寫(xie) 照。今天,現代科技不斷發展,百姓經濟來源多樣化的情況下,如何平衡好古老技藝和現代社會(hui) 的關(guan) 係,讓古老技藝能更長遠地煥發生機,成為(wei) 擺在所有芒康曬鹽人麵前的一道題目。